3月12日下午,受文法学部邀请,电影《唐山大地震》剧作家张翎在48号楼A502作了题为“从《余震》到《阵痛》——乱世里的生命之曲”学术讲座。讲座由文法学部副学部长兼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逄增玉主持。文法学部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张翎以形象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余震》和《阵痛》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同学们深入探讨了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并结合作品中的悲情色彩,分析了作家的创作心态、表现手法以及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商业模式等问题。
逄增玉院长认为张翎是一位实力派作家,其作品特色鲜明,意涵丰富,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从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高度探讨灾难与人类、女性和人性的内在关系,是从古今中外的灾难和苦难文学的厚重土壤中开出的精神之花,而她扎实的中西方文化素养,由翻译、医师到作家的丰富经历,对其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滋养和资源。
本次讲座是2014年度文法学部开展的“名家系列讲座”之一。
张翎,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并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