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主席、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铁凝致辞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致辞
颁奖典礼由李敬泽主持
阎晶明宣读授奖辞
额尔敦哈达宣读授奖辞
水运宪宣读授奖辞
张莉宣读授奖辞
孟繁华宣读授奖辞
颁奖典礼现场
颁奖典礼现场
颁奖典礼现场
铁凝、景俊海为格非颁奖
钱小芊、吉狄马加为王蒙颁奖
翟泰丰、何建明为李佩甫颁奖
金炳华、陈崎嵘为金宇澄颁奖
李冰、白庚胜为苏童颁奖
五位获奖作家合影
9月29日晚,备受社会瞩目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出席颁奖典礼并分别致辞。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出席颁奖典礼。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褒奖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本届评选范围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佳作最终胜出。
铁凝在致辞时首先向获奖作家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她说,这五部书不会辜负珍贵的信任,每一部都如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这边风景,每一部都凝聚着作家深厚的体验和精湛的功力,在漫长的时光、寂寞的劳作中淬炼而成,它们拓展了汉语文学的精神空间,标记着2011到2014年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铁凝感谢评委们的辛勤付出,认为评奖工作体现了对文学的纯洁信念,保证了茅盾文学奖的公平和公正。铁凝在致辞中对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她说,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评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一部作品在读者的深入阅读中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是伟大的读者造就了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中国文学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文学,各种文学奖的设立,本质上也是为了鼓励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服务于我们的人民。当无数读者以文学之灯照亮自己灵魂的时候,他们的真诚和执著也照亮了文学前行的道路。铁凝希望广大作家牢记中国现代文学伟大开创者们的初衷和期望,牢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祝福所有在文学之路上寂寞辛劳地跋涉攀登的人们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以无愧于我们的时代,无愧于我们的人民。
据悉,本届茅奖评奖工作从今年3月启动,历经半年时间,依据严格的程序,从符合申报条件的252部参评作品中严格评选。评奖工作认真负责、公开透明,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力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获奖作品,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的收获,体现了文学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文学在艺术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丰硕成果。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获奖作家上台领奖。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苏童5位获奖作家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作家们或平实朴素,或热情风趣,讲述了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分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及文学的感悟。
颁奖典礼由李敬泽主持,阎晶明、额尔敦哈达、水运宪、张莉、孟繁华宣读授奖辞,铁凝、钱小芊、翟泰丰、金炳华、李冰、景俊海、吉狄马加、何建明、陈崎嵘、白庚胜为获奖作家颁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纪监组成员、获奖作品责任编辑、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中青年作家、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颁奖典礼,分享了获奖者的喜悦和荣耀。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授奖辞
格非《江南三部曲》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对历史和现实郑重负责的态度,深切注视着现代中国的壮阔历程。以百年的跨度,在革命史与精神史的映照中,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织着解放的渴望和梦想的激情,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形成了丰赡绵密而高远寥廓的艺术世界。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王蒙《这边风景》
在王蒙与新疆之间,连接着绵长繁茂的根系。这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是王蒙独特的语调和态度的重要源头。《这边风景》最初完稿于近40年前,具有特定时代的印痕和局限,这是历史真实的年轮和节疤,但穿越岁月而依然常绿的,“是生活,是人,是爱与信任,是细节,是倾吐,是世界,是鲜活的生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贴心、如此满怀热情、如此饱满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从正直的品格、美好的爱情、诚实的劳动,到壮丽的风景、绚烂的风俗和器物,到回响着各民族丰富表情和音调的语言,这一切是对生活和梦想的热诚礼赞,有力地表达了把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根本上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李佩甫《生命册》
《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金宇澄《繁花》
《繁花》的主角是在时代变迁中流动和成长的一座大城。它最初的创作是在交互性、地方性的网络空间进行,召唤和命名着特定的记忆,由此创造出一种与生活和经验唇齿相依的叙述和文体。金宇澄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盐溶水般汇入现代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带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皱褶,乱花迷眼,水银泻地,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辟了新的路径。
苏童《黄雀记》
在《黄雀记》中,一切都遥望着丢失的魂魄。苏童回到已成为当代文学重要景观的香椿树街,以轻逸、飞翔的姿势带动沉重的土地与河流,意在言外、虚实相生,使得俗世中的缘与孽闪烁着灵异的、命运的光芒。三代人的命运构成了深微的精神镜像,在罪与罚、创伤与救赎的艰难境遇中、时代变迁下,人的灵魂状况被满怀悲悯和痛惜地剖白。苏童的短篇一向为世所重,而他在长篇艺术中的探索在《黄雀记》中达到了成熟,这是一种充分融入先锋艺术经验的长篇小说诗学,是写实的,又是隐喻和象征的,在严格限制和高度自律的结构中达到内在的精密、繁复和幽深。